兴旺动物药业
首页 > 鱼病防治 > 鱼病防治 >

水产 |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

鱼类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;鱼类寄生嗜酸卵甲藻时为打粉病,又叫白鳞病。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相似,都表现是病鱼体表黏液增多,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,低温时节易流行。不易区别,常贻误治疗时机。
 
1、病原体不一样
 
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小瓜虫,生活周期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。营养期幼虫钻进鱼的皮肤或鳃内,吸收养料生长发育,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,形成一个白色脓泡。 
 
打粉病的病原是嗜酸卵甲藻,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(故名“嗜酸”),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,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,中央有一圆形的核。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水质酸化。 
 
2、症状不一样
 
小瓜虫是寄生性原生动物,每年4月~5月、10月~11月、水温为15℃~20℃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。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,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,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、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。
 
小瓜虫感染的鱼,在皮肤和鳍上布满了比油菜籽略小的白色点状囊泡,病鱼食欲减退、游动迟缓,有时呆浮水面,有时集群绕池游动。后期白点连成片,严重时病鱼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,鳞片脱落,鳍条开裂、腐烂。鳃上黏液增多,鳃小片被破坏,影响呼吸,严重的并发水霉病。这种病的成因大多是因为温差过大所导致。病鱼的身上一开始会出现少量的零星白点,这种白点一般的不会成片的爆发,而且白点要比打粉病的大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病鱼的鱼鳍末端不会出现红血丝和溃烂症状,只有到后期严重时才会大量的爆发白点。
 
嗜酸卵甲藻感染的鱼,初期在池塘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上形成1~3个小圈,环游不息,鱼的背鳍、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,白点逐渐蔓延全身至尾柄,且在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,病情严重的鱼体表白点在尾柄、体两侧、头部连接处重叠,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,鳞片部分脱落,体表发炎、溃烂。患病的鱼初期身体上的黏液会逐渐的增多,各鳍末端会出现一些似粉状的小白点,并且白点增加的速度极快,就像下雪了一样,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鳍末端的溃烂和红血丝,这些小白点在鱼体上会成片的增加,就像是在鱼儿的身上涂了一层粉,所以称之为打粉病。
 
3、小瓜虫病的防治
 
外用药治疗很难,由于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,药物难以渗透,所以很难将它们杀死。
 
(1)小瓜虫惧怕高温,所以升温治疗是最好和最简便的方法。将水温提高,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包囊膨胀破裂,自动脱离鱼体。但对反复感染白点病的鱼情效果欠佳,必须同时用药物治疗才能医治好。
 
(2)发病后,外用车指纤杀灭水体的虫卵,内服车轮净杀灭寄生在体表的虫体,病鱼可停止死亡,逐渐好转。
 
(3)小瓜虫一般容易发生在水体清瘦的水体,在治疗好后,可以适当肥水增加水体肥度,能很好的抑制小瓜虫再次复发。
 
4、打粉病的防治
 
嗜酸性卵甲藻喜欢酸性水质,我们治疗时将水质调节为偏碱水体即可。
 
(1)定期每亩泼洒30-40斤生石灰化浆消毒,控制水体不偏酸性。
 
(2)打粉病发生时,每亩泼洒生30-40斤生石灰,连用2~3次,调节池水PH值至8-9左右。
 
(3)将病鱼转到微碱性鱼池内养殖。
 
(4)使用硫酸铜或者甲醛也可以有效防治淀粉卵甲藻。
 

上一篇:水产 | 黄鳝常见病害有哪些? 下一篇:水产 | 疫情防控期间鱼虾病害防控别松懈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,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.
成都兴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(蜀ICP备11010790号-1)

川公网安备 51013102000036号


地址:中国成都蒲江工业大道上段65号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400-666-1848